浮世傷痕 The Immigrant
 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再現淒美風華動人新作
一位美麗女子的傳奇際遇 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血淚
  真的是一段既悲傷與又淒涼的移民依親小故事 
浮世傷痕-1  
 
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再現淒美風華動人新作
不愧是美國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演技實在是精彩絕倫,從內心戲到肢體動作、再到臉部表情
神情,都能精確地掌握要領與演出精確到位,特別是她那無
敵的神神韻表現,真的是很內斂的純熟演技,簡直就是這部
電影靈魂人物,反而片中的兩位男主角,在這裡卻只是這部
電影花瓶陪襯而已,所有的故事與劇情發展都以這位女主角
"瑪莉柯蒂亞"為中心,我想連導演可能也要靠邊站,但這只
是開玩的說法,當然導演詹姆斯葛瑞(James Gray)還是這
電影最為重要的掌舵手
 
另外;這部電影的前置攝影也表現不俗,有很多不錯的構圖運
鏡表現,以及對女主角"瑪莉柯蒂亞"為中心的攝影走位也很
到位,特別是光線的自然打光與夜間光暈都處理得很自然、很
,尤其是柔光光源的處理與微弱的光線打光運用,真的是
很專業、處理運用得很好。還有在拍攝場景與環境的重建、
飾得都很好,特別是20世紀初的那個年代服裝與街頭環境的重
現,也都做足了功課。
 
前製攝影的運用與場景環境的建置重建,如果都能處理得很
,那後製剪接也就會有不錯的表現,這當然都要歸功於
姆斯葛瑞(James Gray)的純熟歷練,最後當然也就交出很漂亮
的成績單、一部很優質的好電影,歡迎大家可以進戲院來觀賞
這部很感人的小品故事。
                                  
            留法藝術家兼影評人、紀國章敬啟10/07/2014
                               
 
一位美麗女子的傳奇際遇、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血淚
1920年,美麗的伊娃(瑪莉詠柯蒂亞 )和她的姊姊瑪格達
鄉波蘭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新大陸的紐約,只為了拋開蕭瑟
的過去,尋找一個更好的生活,當她們抵達移民海關所在的
利斯島時,瑪格達被診斷出患有疾病,姊妹因而被迫分離,伊
娃便如此孑然一身地遊蕩在龍蛇雜處的曼哈頓大都會街頭,徬
徨失措的她,突然遇見了外表假像迷人的布魯諾(瓦昆菲尼克


命運多舛的飄零人生、曙光乍現的愛情轉機
但很快地,伊娃看見了布魯諾心懷不軌的真面目,起初他看似
好心收容伊娃,而後卻推伊娃下海逼良為娼,讓伊娃陷入更永
無止盡的掙扎與痛苦之中,因這一切都是布魯諾所設下的陷阱
然而人生並未完全背棄她,布魯諾的表親、溫文儒雅的魔術
師奧蘭多(傑瑞米雷納 飾)的出現,不但讓她擁有愛情的力量
得以繼續前進,更成為她逃離悲慘的乍現曙光,在這個讓她看
清現實、也看見自己的浮世之中,傷痕終究會被時間漸漸撫平。
                                   

◎關於影片
詹姆斯葛瑞靈感源自私密家族歷史
  深受布烈松傑作和普契尼名劇啟發
【浮世傷痕】延續了詹姆斯葛瑞在前作中對社會階級的深刻探討
,葛瑞的祖父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本片靈感則是來
自他祖父在1923年抵達紐約艾利斯島時,幫一個家族拍攝的古老
照片,而劇中私密的情節,更是來自他曾在當時經營酒吧的曾祖
父的敘述。當他在刻劃主角的卑微時,便聯想到法國名導布烈松
(Robert Bresson)名作《鄉村神父日記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1951》,而作為他第一部以女性角色為中心的作品,他更
是深受義大利歌劇名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劇作《修女安
潔麗卡》(Suor Angelica)之中,通俗劇所具有真實感的啟發。
本片於34天內完成拍攝,地點為紐約市及皇后區的片廠。


◆為瑪莉詠柯蒂亞量身打造角色 兩大奧斯卡影帝提名型男增光
詹姆斯葛瑞透過法國編導演才子吉翁卡內(Guillaume Canet)而
認識了他的親密女友─已貴為奧斯卡影后的美麗法國女星瑪莉詠
柯蒂亞,葛瑞深深被瑪莉詠的獨特氣質吸引,甚至令他聯想到在
德國名導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的名作《聖女貞德受
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中精湛主演貞德
的瑪莉亞法柯奈提(Maria Falconetti),兩人都具有同樣能夠
用表情說話的能力,然而葛瑞在認識瑪莉詠之前,竟從未看過瑪
莉詠的任何一部作品。而瑪莉詠除了對於能受到自己景仰導演的
青睞受寵若驚以外,也以十分專業的態度回報葛瑞的量身打造,
甚至鉅細靡遺到說出帶有德文腔的波蘭文,以符合主角出身地背
景。與葛瑞合作無間的瓦昆菲尼克斯已是第四度合作,布魯諾這
個角色自然非他莫屬,而同樣入圍過奧斯卡影帝的另一位型男傑
瑞米雷納,自然演技則深受葛瑞景仰,以美國名魔術師泰德安曼
(Ted Annemann)為藍本的奧蘭多,當然是葛瑞與傑瑞米首度合
作的大好良機。


◆編劇搭檔臨終前目睹最後作品 名攝影指導打造歌劇式氛圍
與詹姆斯葛瑞繼《紐約,愛情故事》(Two Lovers, 2008)後再
度合力編劇的理查曼奈洛,與葛瑞的合作關係十分密切,很遺憾
地理查在2013年3月1日辭世,但葛瑞很慶幸能趕在他生前完成本
片,並得以讓理查目睹自己的最後作品,至今葛瑞仍十分感念這
位摯友。曾和尚皮耶惹內(Jean-Pierre Jeunet)、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伍迪艾倫
(Woody Allen)和王家衛等各國名導合作過的伊朗籍名攝影指導
達利爾斯康德吉(Darius Khondji)首次和葛瑞合作便一見如故
,精準營造出葛瑞心目中的歌劇式氛圍,一改葛瑞以往作品的自
然風格,以呈現完美的寓言風貌,在前製時期,他們還一起去博
物館看畫,讓葛瑞直稱康德吉就像是當了他一年的哥哥。


導演介紹
詹姆斯葛瑞 James Gray
196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就讀南加大,25歲時便以首部長片《
小奧德薩》(Little Odessa, 1994)勇奪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第二部長片《驚爆地鐵》(The Yard, 2000)首度入選坎城影展
正式競賽;第三部長片《萬惡夜總會We Own the Night, 2007
二度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並獲凱薩獎最佳外國片提名;隔年即
第三度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的《紐約,愛情故事》亦連莊入圍
凱薩獎最佳外國片。【浮世傷痕】是他第四度入選坎城影展正式
競賽的第五部長片。


演員介紹
瑪莉詠柯蒂亞 Marion Cotillard
1975年9月30日生於法國巴黎,1993年踏入影壇,以1998年賣座強
片《Taxi終極殺陣》(Taxi)入圍凱薩獎最具潛力女演員,接續
演出兩部該片續集後,她開始進軍好萊塢,在提姆波頓Tim Burton
導演的《大智若魚》(Big Fish, 2003)中演出,以史詩大片《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A Very Long Engagement, 2004)獲凱薩獎
最佳女配角。在2007年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中維妙
維肖化身法國歌后艾迪特琵雅芙(Édith Piaf)的精湛演出,令她
成為首位以法語作品獲獎的奧斯卡影后。近年著名作品包括《全面
啟動》(Inception, 2010)、《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烈愛重生》(Rust and Bone, 2012)和《黑暗騎士:
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


Joaquin Phoenix
1974年4月28日生於波多黎各, 1982年便開始出現於螢光幕前,
1986年第一部演出電影問世,在《溫馨家庭》(Parenthood, 1989)
和《妮可基嫚之愛的機密》(To Die For, 1995)中都有令人印象
深刻的表現。奧斯卡最佳影片《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中
的壞皇帝一角令他首度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以2005年飾演傳奇
歌手強尼凱許(Johnny Cash)的《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
進而首度問鼎奧斯卡影帝,並榮登金球獎影帝;再以《世紀教主》
(The Master, 2012)二度問鼎奧斯卡影帝;隔年再以《雲端情人》
(Her)問鼎金球獎影帝。【浮世傷痕】已是他與詹姆斯葛瑞繼《
驚爆地鐵》、《萬惡夜總會》和《紐約,愛情故事》後連續第四度
合作。


Jeremy Renner
1971年1月7日生於美國加州,1995年初登大銀幕,參與過《反恐特
警組》(S.W.A.T., 2003)、《北國性騷擾》(North Country,
2005)和《28週毀滅倒數》(28 Weeks Later, 2007)等不同類型
電影,奧斯卡最佳影片《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2008)令
他首度問鼎奧斯卡影帝,隔年再以《竊盜城》(The Town, 2010)入
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近年作品多屬商業大片,包括《不可能的任
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2011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2012)、《神鬼認證4》(
The Bourne Legacy, 2012)和《女巫獵人》(Hansel & Gretel:
Witch Hunters, 2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紀老師 的頭像
    紀老師

    留法藝術家紀國章教授的觀想部落格 // Artiste et Photographe de Kuo-chang CHI //

    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